一、设备登记与调配
1、全面登记建档:所有设备均由实习工厂统一进行详细登记,涵盖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购置价格、购置日期、设备编号、设备用途、技术参数、随机附件等信息,为每台设备建立独立且完善的档案,以便后续管理与查询。
2、合理调配使用:根据教学任务、科研需求以及中心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由实习工厂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各部门如需新增设备使用需求或变更现有设备使用安排,需提前向实习工厂提交申请,说明需求原因、使用时间、使用频率等信息,经审核通过后进行调配。调配过程中,做好设备交接记录,明确设备在交接时的状态与责任归属。
二、设备日常管理责任
1、工种专人负责:各工种指导教师及指导人员为本工种设备日常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对本工种设备的日常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与记录。每日上班前,对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设备外观是否完好、各部件连接是否稳固、操作系统是否灵敏、润滑系统是否正常等,并填写设备日常检查表。
2、明确管理职责:责任人需确保设备周围环境整洁,无杂物堆积影响设备运行与操作。合理安排设备的使用时间与顺序,避免设备过度使用或闲置。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确保其正确、规范操作设备。若发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或故障迹象,应立即停止设备使用,并及时上报维修。
三、设备使用操作规范
1、岗前培训考核:在首次使用设备前,使用者必须参加专门的设备操作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技术规范、维护知识、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培训结束后,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设备操作资格,允许独立操作设备。
2、规范操作要求:使用者必须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操作前认真检查设备各部分状态,确认无误后方可启动设备。操作过程中,集中精力,不得擅自离岗、串岗,严禁与他人闲谈、玩手机或进行其他与操作无关的活动。严禁超性能、超负荷、超范围使用设备,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参数设置。操作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关闭设备,清理设备表面及周围环境,整理好工具与附件。
3、学生操作管理: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实习工厂训练前,必须接受全面的安全教育以及设备使用维护基本知识的教育。实训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行为,及时纠正不规范、不安全的操作动作。凡未按规定使用设备而发生设备事故的,将根据情节轻重追究相关指导教师以及学生的责任。
四、设备维护保养
1、制定保养计划:根据设备的类型、使用频率、运行状况等因素,制定详细的设备定期保养计划。保养计划应明确保养周期、保养内容、保养人员等信息。保养内容一般包括设备清洁、部件润滑、易损件更换、精度调整、电气系统检查等方面。
2、落实保养要求:保养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保养计划与设备维护保养手册的要求进行保养作业。保养过程中,认真填写设备保养记录,记录保养时间、保养内容、更换的零部件、保养后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信息。对于保养过程中发现的设备潜在问题,应及时上报并制定解决方案。
3、日常维护规范:设备使用者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要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持设备清洁,定期擦拭设备表面,清除灰尘、油污等污染物;按照规定及时给设备添加润滑油,确保设备各运动部件正常运转;注意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声音、振动、气味等情况,立即停机并报告相关人员。
五、设备故障维修
1、及时报修流程:当设备发生故障后,设备责任人(使用人)应立即停止设备运行,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发生时间、故障发生时的操作情况等信息,并及时填写《仪器设备报修单》向中心报修。对于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维修,需先报中心主任审核。
2、维修方式确定:设备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由中心及时与供货商或生产厂家联系,按照保修协议进行保修。超出保修期的仪器设备出现故障,首先由中心内部技术人员进行自检自修。若中心技术力量无法解决,经中心审批后,联系有资质的外协维修单位进行维修,确保设备尽快恢复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完好率。
3、维修验收结算:维修人员根据报修情况对设备进行维修,排除故障后,详细填写《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单》,记录维修过程、更换的零部件、维修费用等信息。设备责任人(使用人)对维修结果进行严格验收,通过试运行等方式确认设备故障已彻底排除、设备运行恢复正常后,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维修费从中心年度预算设备维修专项经费中列支,维修工作结束后,维修人员及时将经设备责任人验收签字的《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单》送交中心进行结算。
六、设备安全与环境
1、安全操作规范:制定并张贴各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要求设备使用者严格遵守。操作设备时,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手套、护目镜等。设备周围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安全。定期对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如紧急制动装置、漏电保护装置、防护栏等。
2、环境保护措施:关注设备运行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的设备,应配备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对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妥善处理设备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零部件、润滑油、冷却液等废弃物,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分类回收与处置。
七、设备台账与报告
1、建立详细台账:建立完善的设备台账,记录设备从采购到报废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包括设备基本信息、采购合同、验收报告、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维修记录、设备迁移记录、报废申请及审批记录等,确保设备信息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方便随时查阅与管理。
2、定期报告制度:实行设备管理定期报告制度。各工种负责人每月向中心提交本工种设备运行情况报告,内容包括设备使用时间、设备故障次数及类型、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开展情况等。中心每季度对所有设备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季度设备管理报告,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并根据报告结果调整设备管理策略与资源投入。
八、设备管理监督
1、内部监督检查:成立中心设备管理监督小组,定期对各部门、各工种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登记是否准确完整、设备调配是否合理、设备使用操作是否规范、设备维护保养是否按时执行、设备故障维修流程是否合规等方面。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相关部门或人员限期整改。
2、违规责任追究:对于违反设备管理制度的行为,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因个人工作失误造成设备损失、损坏的,责任人需按照设备损坏程度承担相应比例的修理费用,一般为修理费用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由于管理不严等原因,因学生造成设备损坏、损伤的,相关指导教师、指导人员承担修理费用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对于情节严重、造成重大设备事故或经济损失的,除追究经济责任外,还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工程训练中心
2025年4月